(通讯员 李志俊 杨析菱)刑事判决不是惩治的目的,缓刑也不是人生的终点,对涉罪未成年人而言,他们需要“希望之光”照亮方向。
7月21日至7月28日,钟祥市检察院刑事执行部门和该院莫愁工作室联合开展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项检察,对辖区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全面体检”,以专项检察监督守住法律底线,让迷途少年在教育、感化、挽救中能够改过自新,更好地走出阴霾、融入社会。
“检察+”协同发力,让抑郁少女重现笑颜
“姐姐,我每天累得倒头就想睡,可躺在床上又睁着眼睛到天亮……”16岁的社区矫正对象小胡带着哭腔倾诉,面对这个因一时糊涂触犯法律、又深陷抑郁症困扰的女孩,检察官迅速开展“检察+社工+司法+家庭”的多维度精准帮扶。
检察官通过多次释法说理、谈心谈话搭建信任桥,察觉小胡因作息紊乱加重抑郁后,分享各种减压技巧,帮助她调整生活节奏;联动司法社工,会同心理疏导师通过沙盘治疗、正念训练帮助小胡缓解抑郁;建议社区矫正机构根据小胡打工实际,落实“一人一策”矫正方案的要求,弹性调整报到时间与学习内容,让小胡既遵守矫正规定,又减少对生活影响;多次电话联系在外务工的小胡父母,帮他们制定“每晚亲情视频清单”,畅聊工作日常,分享生活趣事,重建家庭监护纽带。
“陪伴比责骂更能唤醒责任感”父亲感慨道。目前,小胡抑郁评分已从重度降至轻度,还主动参加公益劳动,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纠正“小错”坚守底线,让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一天收到2次训诫、1次警告?这几次处罚不对劲!”在对社区矫正对象小易的档案核查中,检察官敏锐发现了一处“重复处罚”的问题:2025年6月,小易两次不假外出至外地,社区矫正机构针对两次违规行为分别作出训诫处罚后,又以“累计两次训诫”为由额外追加了警告处分,并于同一天作出处罚决定。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体现教育挽救的温度,重复处罚不符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检察官当即启动监督程序:一方面与小易及其监护人面对面谈话了解情况,调取外出和打卡记录等材料,细致核查其违规行为的主观恶性与实际情节;另一方面邀请社区网格员等社区矫正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评议,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客观评估处罚的合理性。
在检察监督推动下,社区矫正机构最终依法撤销了不当的警告处分,同时接受检察官的建立分级处罚管理办法,根据小易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育帮扶方案。
“我以为犯了错,就只能默默承受所有处罚,没想到检察官会这么重视……”曾经迷茫的小易,感受到司法温度后开始逐渐转变,如今的他不仅能严格遵守社区矫正各项规定,还积极参加社区矫正机构的学习教育活动,连每月的思想报告都撰写得更加认真。
“矫正与学业”双轨并行,让求学路上不“掉队”
“要是同学知道我犯过错,肯定会疏远我。落下这么多功课,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跟上进度?”面对检察官的询问,就读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矫正对象小陈和小李道出了心声。
“涉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不能以牺牲学业和心理健康为代价。”检察官迅速联合多方制定兼顾隐私保护与学业追赶的个性化矫治方案:严守隐私防线,将知晓两名学生矫正身份的人员严格限定为班主任与心理老师,最大限度减少对他们校园生活的干扰;定制个性化矫治方案,建议社区矫正机构根据小文和小李的学习时间弹性安排报到时间,落实好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分别进行的要求,进行“课后一对一”矫正教育;重塑成长自信,安排社工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模拟职场面试、演绎职场情景剧等互动形式,帮助两人缓解心理压力,逐步找回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现在我和同学们相处得特别融洽,还当上了班干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越来越多,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在检察官的持续关注下,两人不仅求学之路平稳顺畅,更在积极改变,朝着“技能人才”的目标稳步前行。
从抑郁少女重现笑颜,到迷途学子重回正轨,钟祥市检察院始终以法律监督的刚性守住底线,用司法保护的柔性照亮前路。下一步,该院将持续跟踪辖区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和成长情况,让“希望之光”常亮不熄。